博物館進校園活動
志愿者進社區(qū)活動
讀書倡議書
面對大學生群體出現的思想認識多元化、價值判斷復雜化、發(fā)展訴求多樣化趨勢,特別是一些錯誤思潮和觀點可能對學生思想行為產生的負面影響,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實效性刻不容緩。
阜新高等專科學校公建系堅持把立德樹人、工匠精神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結合校黨委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安排和《阜新高等專科學校學生思想政治系列主題教育計劃》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通過創(chuàng)建公建文化,營造濃厚育人氛圍,形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優(yōu)勢特色,唱響時代主旋律。
培育和踐行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常抓不懈堅持理論學習教育,公建系結合系部特色,開展全系及各班團支部組織的學習和培訓活動均以靈活多樣的方式貫穿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公建系已經連續(xù)1年每月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班會活動,成果顯著。
在培育和踐行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積極從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思想道德營養(yǎng),并結合系部特色與時代要求加以延伸闡發(fā)。公建系舉辦了“讀書文化月”,“雅言經典·中華詩文誦讀”比賽等,引導學生弘揚傳統(tǒng)美德。精心打造系部文化,組建了舞蹈社團、吉他社區(qū)、足球社團、籃球社團、話劇社團等打造了公建系校園文化活動品牌,提升公建系學生人文素養(yǎng)。公建系團總支面向全系發(fā)出倡議,倡導全系師生讀書活動已堅持2年,每半個月讀一本書,至今已累計讀書40余本。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與踐行過程中,公建系更加注重發(fā)掘和提煉師生中的凡人善舉、微言大義,以講故事的方式,宣傳最美人物、弘揚最美精神,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用小故事闡發(fā)大道理。從2014年開始的 “優(yōu)秀畢業(yè)生報告會”、“實踐歸來話成就”、“游子吟畢業(yè)季”系列活動都取材于全系師生。通過展現他們身上所表現出來的愛崗敬業(yè)、誠實守信、孝老敬親、團結友善、開拓創(chuàng)新的品格和精神,引導師生自覺做到常修善德、常懷善念、常做善舉。
積極抓好日常教育,大力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積極開展大學生誠信教育。開展了誠信考場等活動,在培養(yǎng)大學生誠信意識的同時開展公益志愿活動;在守信激勵方面,目前已將大學生誠信情況與獎(助)學金評定、三好生評選、推優(yōu)入黨、助學貸款申請等掛鉤,作為評選的重要標準。
大力推進法制宣傳教育。重點利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宣傳月、“12·4”法制宣傳日、新生入學教育周,廣泛開展了法律法規(guī)宣傳等活動。特別針對本系中專學生開展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宣傳活動。
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通過創(chuàng)先爭優(yōu)等主題教育活動,加強教師作風建設,提高管理和服務質量。設立公建系文明監(jiān)督流動崗,推進公建系大學生文明素養(yǎng)教育,建設和諧公寓文化。啟動實施了公建系文明宿舍、文明大學生標兵等系列評選活動。
踐行實踐育人理念,砥礪大學生意志品格。建立穩(wěn)固的社會實踐基地,公建系與阜新市博物館和教育社區(qū)成立共建基地。為更好的了解和傳承歷史,在“5·18國際博物館日” 阜新高專公建系和阜新市博物館共同承辦的阜新歷史文化展覽會,公建系大學生志愿者擔當此次活動的現場解說。通過本次活動,讓我們真正意識到了傳承和發(fā)揚中國文化的重要性,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該發(fā)揮帶頭作用,讓身邊更多的人去了解和學習中國文化,使中國文化發(fā)揚光大。
公建系成立青年志愿者服務隊,進入教育社區(qū)開展日常性服務活動,與社區(qū)貧困家庭與幫扶學生結對子,每周進行一對一的幫扶工作,為貧困家庭送去溫暖與關注,陪伴幫扶學子。響應雷鋒活動月植樹節(jié)號召,公建系團總支帶領青年志愿者為“社區(qū)老人送綠色植物”的服務性活動,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并且加強與社會的溝通能力。通過拜訪社區(qū)老人送去綠色,讓老人們感受到溫暖。貼近師生建平臺,唱響網上主旋律建設團學“微”矩陣,讓社交網絡充滿正能量。開通公建系微信公眾號,打造“互聯網+”時代育人新平臺。公建系官方微信公眾賬號在題材選擇上緊貼師生日常學習生活,在傳播校園新鮮事、校園新氣象的同時,注意思想引領,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充分發(fā)揮利網絡新媒體語音、視頻、圖文相結合的多媒體優(yōu)勢,采取師生喜聞樂見的手段和方式,傳遞學校最新的新聞動態(tài)、通知公告、優(yōu)秀人物、先進事跡、生活信息等內容,并采取自動回復、實時回復等方式解答訂閱用戶的各種疑問,幫助用戶獲得所需的相關信息。
在公建系微信平臺及各班的QQ群結合師生學習生活實際設計了討論話題,同時培育和發(fā)掘師生中的微信等社交媒體活躍用戶,鼓勵他們轉發(fā)和原創(chuàng)符合主流價值觀的微博、微信,使其成為網絡輿論引導和核心價值傳播的重要力量。
組織“微”系列活動。針對社會實踐、畢業(yè)生離校等節(jié)點,開設了如發(fā)現身邊的學校、發(fā)現身邊感動、“成長記憶”畢業(yè)微語錄等活動,通過轉發(fā)、評論、回復等來調動同學們的主動參與各類教育活動的積極性。